血小板、红细胞和白细胞是人类血液的三种主要细胞,其中血小板参与凝血,它和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合作,在血管受伤时,能及时帮助止血。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在某些疾病影响下血小板数量会减少到低于正常范围,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是引起不正常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皮肤出血可能是最早的症状,紫色针状出血点常出现于下肢,轻微损伤也可能引起淤斑,可有牙龈、大小便出血,女性病人可有月经增多,因出血不易止住,手术及外伤都会发生危险。按照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分为不同的严重等级,如果血小板数量只是轻度减少到(50~)x/L,病人没有明显的出血表现;血小板数量减少到(30~50)x/L,可能出现出血症状;血小板数量减少到(10~30)x/L,可能有明显出血表现;当血小板低于10x/L时,则有可能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或致命性颅内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前者指由于其他疾病,如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造成血小板减少。不少病人因为血小板减少就诊,在完善检查过程中诊断了背后潜在的其他疾病,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排除上述因素的、由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血液系统疾病,病情可长期迁延、反复发作,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专业、长期的治疗和随访。
健康铭: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精彩文章回顾:
儿童不宜多吃的20种食物
小妙招赶跑坏情绪,只需两分钟!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真的吗?
青春痘是不是只青睐小鲜肉呢?
“夜磨牙”是因为肚子里有蛔虫吗?
如何健康地吃红肉
如何才能成为健康的百岁老人
血压压差大对身体有何危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