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体里血小板减少,总会有一些症状,不管它明显,还是容易被忽视。比如流鼻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女性月经量增加等现象,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做相关检查尽早明确病情:
?血常规:血常规能直接反应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最简单的了解血小板数量的检查,所有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均应行此项检查。
?骨髓穿刺:可以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瘤等因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相比较,获取更多疾病信息。
?免疫相关检查:如抗核抗体、抗血小板相关抗体、ENA抗体等,可明确是否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最常规的可行B超,了解脾脏是否增大。
?其他:对于部分原因难寻的患者,还可行基因、染色体检查排除先天性血小板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2次以上的血常规提示血小板计数小于×10^9/L,并行外周血涂片,确认血小板形态正常。
?骨髓穿刺检查示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或正常并有成熟障碍。
?脾脏不大。
?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血小板抗体阳性,但此项检查不是必须检查。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都应该尽早采取治疗措施。血小板减少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出血倾向。治疗的目的在于最终提升血小板,避免严重的出血。
想要康复,第一步就是准确的检查,血小板减少的检查可不是只有血常规那么简单,不是知道了血小板数量就不用检查其他的了。与之相关联的检查也有不少,都有利于对病情全方位把握,确定病情病因、类型、严重程度,才能更好地个体化治疗。
温馨提示: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没有讲清楚,或者有其他问题,即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