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苯达唑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2013

卫生部在年年底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约为1.29亿,华支睾吸虫感染人数约万,带绦虫感染人数约为55万人,棘球蚴病患者约为38万人,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阿苯达唑(Albendazole)作为广谱驱虫药,应用广泛,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驱虫药,也是我国的基本药物。随着阿苯达唑临床应用增多关于该药物的不良反应(ADR)报道也非常多见,鉴于此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第六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曾对服用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驱虫药引起脑炎的风险进行通报。虽然阿苯达唑上市多年,但阿苯达唑作为广谱驱虫药和我国的基本药物其使用前景依然广阔,为更好的保护广大公众的用药安全,本文对阿苯达唑的不良反应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1资料来源

以“阿苯达唑”、“肠虫清”、“丙硫咪唑”为检索词检索年至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有关阿苯达唑所致ADR的文献报道,剔除同一病例在不同期刊内重复报道的文献。检索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pubMed数据库收录的年至年英文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Albendazole”不良反应相关文献。

2方法

对国内文献报道的阿苯达唑不良反应病例资料中患者地区、年龄性别、用药原因、ADR发生时间、ADR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

3.1阿苯达唑致ADR的国内文献分析

国内文献中少有关于阿苯达唑不良反应与剂量、联合用药等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报道,综述性文献中报道的阿苯达唑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主要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综合所查阅国内个案报道,阿苯达唑致ADR

累及系统及具体表现见表1。

表1国内文献报道的阿苯达唑致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1.1年龄与性别分布

共收集有效个案报道58例,其中女性29例,男性29例,性别无差异。年龄最小者1岁,最大者56岁,各年龄段都可出现ADR,10岁以下儿童占51.72%(30/58)。

3.1.2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来看,共涉及到如山东、四川、安徽、云南、江苏、河北、江西等19各省,其中以山东省最多10例占17.24%(10/58),其次为四川省5例,浙江省和安徽省各4例。

3.1.3给药方式

58例报道中,41例为顿服给药,最小剂量mg,最大剂量mg,以用量mg顿服多见。17例为连续服用,最长者连续服用10天(mg/6h)。

3.1.4发生时间

大多数ADR发生的潜伏期(首次用药后距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最短的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红斑、荨麻疹)等速发型过敏反应多在用药后30分钟内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多在用药后3天至数月发生,最长的如血液系统损害多在用药半年内发生ADRs事件。

3.2阿苯达唑致ADR的国外文献分析

与国内数据库相比PubMed数据库中相关阿苯达唑致不良反应的英文文献较少,多数文献报道阿苯达唑的安全有效性。国外文献报道的阿苯达唑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主要有: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阿苯达唑致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见表2。

表2国外文献报道的阿苯达唑致ADRs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3.3几种常见严重不良反应(SADR)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SADR主要累及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脑炎/脱髓鞘脑病、贫血、肝脏损害和肝酶升高。

3.3.1脑炎/脱髓鞘脑病

近年来时有国内文献关于阿苯达唑致脑炎/脱髓鞘脑病的个例报道,临床上多表现为运动障碍、精神障碍、反应迟钝、行为异常、情感淡漠等,其中男性10例,女性11例,性别不详者1例,年龄分布6岁至56岁,多为常规剂量顿服给药,ADR发生时间最短者服药30min后出现,最长者1年后发病。21例经糖皮质激素、降低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怀疑与脑病相关。另外关于咪唑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综述性文献中对阿苯达唑致脑炎/脱髓鞘脑病的不良反应也有报道。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阿苯达唑可能作为一种免疫刺激剂,刺激机体产生以Ⅳ型为主的变态反应,从而产生脑炎/脱髓鞘脑病的相关症状,本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症状的时间长短不一,大多在用药数周后发病。

3.3.2肝脏损害和肝酶升高

消化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以肝脏损害和肝酶升高多见,临床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多在服药数小时后发病。实验室检查多以转氨酶升高为主,转氨酶值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而增加,一般以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多见,亦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时升高的报道,通常升高正常上限值的2~6倍左右。此外,BagheriH等在对法国南部城市图卢兹进行的例驱虫药不良反应调查研究中,共发现例次不良反应,阿苯达唑在治疗包虫病和囊虫病时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血液系统损伤或肝损伤。El-MuftiM等在对40例使用阿苯拉唑治疗包虫病的患者2年随访中,阿苯达唑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肝毒性黄疸约占5%。目前阿苯达唑致转氨酶升高的机制尚未明确。

3.3.3贫血

血液系统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其中以贫血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见,RoviraE等、FernándezFJ等也有类似报道。此外HortonRJ在总结12年阿苯达唑治疗胆囊包虫病资料中发现,阿苯拉唑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还有较少见的血液系统尤其是白细胞异常较为严重。目前研究表明阿苯达唑可以影响血液系统,抑制骨髓功能,造成继发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

4讨论

阿苯达唑作为应用20余年的广谱抗寄生虫药,在寄生虫病的防治和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耐受性良好、价格经济、疗效肯定,是我国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同时也是“双跨”管理的非处方药品种(用于“蛔虫病、蛲虫病”适应证作为非处方药管理,“用于多种感染:鞭虫,钩虫,粪类圆线虫及华后睾吸虫等”适应证作为处方药管理,必须凭借医生处方使用)。我们对58例个案报道进行分析时,未明确诊断或自行服用的达30例占个案报道总数的51.72%,其中不乏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不合理使用现象比较突出,提示广大公众在明确诊断为“蛔虫病、蛲虫病”时阿苯达唑才能作为非处方药自行购买和服用该药物。

总体上来看阿苯达唑是一种效益胜过风险的药物,但通过以上国内外信息资料分析,阿苯达唑的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器官,尤其是脑炎/脱髓鞘脑病、肝脏损害、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等,虽然绝大多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经及时治疗后好转痊愈,但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公众的警惕。

鉴于阿苯达唑抑制骨髓功能,造成继发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同时易能引起肝脏损害和肝酶升高的不良反应,如若进行连续或长期服用,应在开始使用阿苯达唑后定期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测,一旦肝酶显著升高或血细胞数显著降低应立即停用药物同时积极给予相应治疗,此外原有肝功能异常或(和)贫血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该药品。

考虑到阿苯达唑常被作为学校学生集体驱虫的常用药物,为了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集体服用阿苯达唑驱虫时,对用药医生进行岗前培训,并严密监控不良反应,更好地保护公众用药安全。

(文章来源:.5:10;5中国药物警戒赵世丹等参考文献略)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beimeirongyuan.com/jfxpxyx/61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