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CV减低、RDW正常,最可能的病因是E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中,中间细胞群一般不包括D
A.单核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E.原始粒细胞
3.发生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的半衰期常小于B
A.10天
B.15天
C.20天
D.25天
E.32天
4.不属于溶血性贫血筛查试验的是D
A.血清结合珠蛋白
B.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C.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
D.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E.含铁血黄素尿试验
5.常用于鉴别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与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试验是A
A.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B.含铁血黄素尿试验
C.酸化溶血试验
D.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E.抗球蛋白试验
6.用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检测的试验,除了C
A.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B.氰化物-维生素C试验
C.血红蛋白电泳
D.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E.G6PD荧光斑点试验
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常用筛选试验是D
A.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B.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C.酸化溶血试验
D.蔗糖溶血试验
E.抗球蛋白试验
8.符合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规律的是C
A.一般原粒细胞体积比早幼粒细胞体积大
B.由原始到成熟,细胞质的量由多逐渐减少
C.由原始到成熟,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
D.由原始到成熟,核膜由明显变为不明显
E.由原始到成熟,巨核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比例由大变小
9.早期诊断急性大出血的血液学指标为C
A.血红蛋白降低
B.红细胞增多
C.白细胞增多
D.血小板减少
E.网织红细胞增多
10.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数8%时不支持下列哪种疾病的诊断或病程状态C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严重感染恢复期
C.猩红热
D.单核细胞白血病
E.肺结核
11.根据MCV、RDW的贫血形态学分类,缺铁性贫血属于B
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B.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C.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D.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E.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12.导致骨髓中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的是A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1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减低可见于B
A.类白血病反应
B.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E.恶性淋巴瘤
14.符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的是C
A.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减低
B.a-醋酸萘酚酯酶染色阳性
C.糖原染色阳性
D.过氧化物酶染色(POX)阳性
E.苏丹黑B染色阳性
15.常用于识别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抗体是E
A.CD3
B.CD19
C.CD33
D.CD34
E.CD41
16.CD34+/CD19+细胞主要见于B
A.全能造血干细胞
B.B淋巴细胞系祖细胞
C.T淋巴细胞系祖细胞
D.髓系造血干细胞
E.粒-单核系祖细胞.
17.染色体异常t(15;17)常见于C
A.AML-M1
B.AML-M2
C.AML-M3
D.AML-M4Eo
E.AML-M5b
18.ABO血型系统中的A型血是指A
A.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
B.白细胞表面有A抗原
C.血小板表面有A抗原
D.血清中有A抗原
E.血清中有抗A抗体
19.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是C
A.C
B.c
C.D
D.d
E.E
20.符合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特点的是E
A.粒/红比例减低
B.淋巴细胞相对性减低
C.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D.巨核细胞减少,治疗有效时恢复最快
E.穿刺部位为代偿性造血灶,则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高
psychiatry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
(1)相对性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①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加则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②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2.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有:
(1)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2)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3)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最多见。
3.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有:
(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
(2)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也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纯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等。
(3)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内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成人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均为病理现象。主要见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②纯红白血病;③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4.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是:
(1)细胞体积:随着血细胞的发育成熟,胞体逐渐由大变小。但巨核系细胞体积通常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较原粒细胞稍大。
(2)细胞质:①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变化不大;②染色:由深蓝变浅染甚至淡红,红细胞系最终变为橘红色;③颗粒:从无颗粒(原始细胞)到嗜天青颗粒(早幼粒细胞)到特异性颗粒(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但红细胞胞质内无颗粒。
(3)细胞核:①大小:由大变小,由规则变为不规则,甚至分叶,但巨核细胞核由小变大,红细胞系核变小,核形规则而最终消失;②染色质: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粗糙、致密或凝集成块,着色由浅变深;③核仁:由有到无,经清晰模糊不清至消失;④核膜:由不明显变为明显。
(4)细胞核细胞质比例:由大变小,即由核大质少到核小质多。巨核细胞则相反。
整理徐鑫鹏
排版徐鑫鹏
审核黄秋园毕静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