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考点1: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发生往往不是一个危险因素所致,常常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危险因素也可以导致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是多因多果的交叉关系。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种族、遗传;
可改变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身体活动,其他因素(心理,自然、社会环境)
中间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是可改变因素的结果,是疾病的原因)
危险因素介绍
1.吸烟:可引起心脑血管病、多种恶性肿瘤如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癌、喉癌、胰腺癌,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一级致癌物,导致身体自由基过多)。
2.过量饮酒:与癌症、肝脏疾患、心血管疾病有关、酗酒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3.不合理膳食:
①脂肪(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多(超过80g)与恶性肿瘤、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②部分维生素摄入不足(维生素A等)与恶性肿瘤发病相关。
③膳食纤维摄入量不足可致结肠癌、直肠癌发病率增高。
④饮食总热量的过多:是肥胖最主要的原因,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原因。
⑤食盐摄入过多,高盐饮食与消化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有关。
4.缺乏体力活动:
是慢性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是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发生有关。
5.其他因素:
其他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不良心理精神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等环境污染也是慢性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社会所面临的紧张的生活状态,传统的高盐高脂饮食习惯、诸多传统的不健康生活方式等都是社会因素的不同体现。
易考点2:恶性肿瘤流行现状
1.肺癌是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80%由吸烟引起);乳腺癌居女性发病率第一位。
2.男性:
60岁以下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是肝癌;60~74岁肺癌和胃癌高发;75岁以上肺癌高发。
3.女性:
30岁以下甲状腺癌发病率最高;30~59岁乳腺癌发病率最高;60岁以上肺癌高发;乳腺癌是45岁以下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
易考点3: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1.吸烟:导致的肺癌是我国的第一大癌症。也是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的重要危险因素。
2.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病毒感染:HBV(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人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巨细胞病毒与卡波西肉瘤,以及EB病毒与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等。
3.膳食营养因素:热量摄入过多和身体活动不足引起的肥胖和多种癌症如:大肠癌、子宫内膜癌、绝经后乳腺癌;饮酒与口腔癌、咽癌、喉癌、直肠癌有关。
4.职业危害:我国卫生部已将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苯所致白血病,砷所致肺癌、皮肤癌等明确为职业性恶性肿瘤。
5.其他环境因素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包括医源性X线,可引起多种恶性肿瘤,如急性和慢性细胞白血病等;紫外线照射则是皮肤癌的明确病因。
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二级预防)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之一。女性两癌的筛查:子宫颈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乳腺癌的筛查在发达国家已得到验证。大肠癌发病通过筛查可有效降低其死亡率,高发区特定的人群中测定甲胎蛋白筛查肝癌;高危人群采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降低肺癌死亡率。
易考点4: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高血压患病率: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发布的资料显示年,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中国高血压患者为2.7亿。儿童高血压患者为14.5%,男生高于女生,随年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高血压管理情况:《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提出高血压患者管理人数年由万人,到年年,分别达到1亿,1.1亿。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由年的基线50%达到年70%。
易考点5:高血压的诊断
高血压是是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经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分类:
1.原发性高血压(原因不明,终身治疗)
2.继发性高血压(疾病引起,原因明确,特异性治疗可根治:肾血管性高血压)
3.白大衣性高血压(机构测量值≥/90mmHg,24小时动态平均值/80mmHg;或自测血压/85mmHg)
4.隐形高血压(机构测量值/90mmHg,24小时动态平均值/80mmHg,或自测血压/85mmHg)
测量方法:血压测量有3种方式,即诊室血压、自测血压、动态血压。一般诊室血压水平高于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24小时平均水平。自测血压水平接近动态血24小时平均水平。
诊室血压: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间隔1-2分钟测量两次取平均值,误差较大时取3次平均值。测量方法如下:
①选用符合国际标准或中国高血压联盟(CHL)认证的电子血压计,不提倡腕式或手指式血压计。
②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内气囊至少应包裹2/3上臂。
③测者在测量血压前30min禁止吸烟、饮咖啡,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才能开始测量。
④被测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2分钟后测量,血压计应放在心脏水平。
⑤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2.5cm。松紧能插入1-2指为宜。
⑥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I时相与第V时相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
⑦确定读数:所有读数应以水银柱凸面的顶端为准,应取偶数;电子血压计以显示血压数据为准。
⑧至少测量2次,应间隔2分钟重复测量,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mmHg,则应相再次测量,以3次读数平均值为准。
自测血压:采用符合规定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每周固定一天自测血压,于早上起床后1小时,服降压药前坐位测量。帮助排除白大衣性高血压,检出隐性高血压,但对于精神焦虑或根据血压读数常自行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不建议自测血压。
动态血压:佩戴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的24小时血压,可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标准:24小时正常值/80mmHg,白天/85mmHg,夜间/75mmHg。
易考点6:国家基本卫生服务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立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非户籍)的健康档案,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等人群为重点。
2.健康教育:对上述人群展开膳食、运动、心理、用药、传染病、食品安全、卫生、急救、防灾、医疗法规等在内的宣传普及教育。
3.预防接种: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疫苗接种,对传染病和重点地区有应急接种措施,有应对接种出现异常反应的应对措施。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营养不良、贫血、肥胖等情况处理。
5.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孕早中晚期的健康管理和产后探访、健康检查。
6.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65岁以上老人每年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和健康指导。
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35岁以上居民进行筛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4次随访,每年一次全面健康检查。
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高危人群每年测量1次空腹血糖,确诊患者每年4次测量,4次随访,每年1次全面体检。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精神分裂、生活能力受阻):进行信息管理,每年1次健康检查。
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推介转诊。72小时之内探访确诊的常驻肺结核患者。
11.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每年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0至36个月内常住儿童,对其家长进行相应的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传染病的发现、登记、上报、应急处理措施。
13.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学校卫生服务、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计划生育相关信息报告。
易考点7: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分类:
1.1型糖尿病:发病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和绝对缺乏有关,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绝对不足、遗传)
2.2型糖尿病:发病由遗传易感性和现代生活方式(膳食、运动)造成的胰岛素分泌缺陷造成。(相对不足)
3.其他特殊类型:肝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多种内分泌疾病、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
4.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引发的糖尿病,产后需控制恢复,仍是危险人群。
易考点8:糖尿病诊断
我国目前采用WH0(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即血糖升高达到下列三条标准中的任意一项时,就可诊断患有糖尿病。(静脉血浆血糖)
(1)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平≥11.1mmol/L(mg/d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mg/dl);
(3)OGTT试验中,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mg/d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和诊断糖尿病的一种方法。HbA1C结果稳定,不受进食时间及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HbA1C≥6.5%是糖尿病诊断标准之一。
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不含6.1)mmol/L(70~mg/dl)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4.4~7.8(不含7.8)mmol/L(mg/dl)(无水葡萄糖75g或含水82.5g,水-ml,5分钟内服用)(进餐第一口算)
正常人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不能排除糖尿病)。
糖耐量4次取血,餐后2小时血糖1次取血,其他要求一致。
急性感染、创伤、其他应激情况下可能出现血糖暂时升高,若没有明确高血糖病史不能以此判断为糖尿病,需应激消除后复查。
易考点9:糖尿病流行病学
糖尿病患病率:
《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显示,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2年患病率上升的4.5%;8年患病率为9.7%;年患病率为10.9%。
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糖尿病前期空腹和餐后血糖已经升高,但是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程度,属于糖调节受损(IGR)阶段,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或二者都有。这是二型糖尿病的前奏和必经之路。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如果不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最终会走向糖尿病。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
判断标准:空腹血糖调节受损:6.1≤~7.0mmol/L和(或)
糖耐量受损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mmol/L。
易考点10: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8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一般高于60%,而1.2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2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2.肥胖(或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体质指数(BMI)均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关系。
3.体力活动不足:活动少的人与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2-6倍。
4.膳食因素:高能量饮食是明确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膳食危险因素,缺乏纤维素的膳食也可能与发生2型糖尿病有关。
5.早期营养: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以阻碍胎儿胰腺β细胞的发育。
6.糖耐量损害: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一般也高。
如空腹血糖6.1≤--7.0(不含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就算糖耐量受损,不算糖尿病。
7.胰岛素抵抗(IR):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期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是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
8.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其他如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因素、出生及1岁时低体重、服药史、心血管疾病史也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影响健康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物质环境)、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四大行为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饮食)、生物遗传因素、卫生服务。
易考点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临床表现、诊断、分类
分类: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心绞痛;3.心肌梗死;4.缺血性心肌病;5.猝死。
诊断:出现典型的心绞痛,或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可基本明确冠心病。
特点:
1.诱因:常由于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或心动过速而诱发。也可发于夜间。
2.部位及放射部位:为胸骨体上中段的后方,也可在心前区、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界线不清。
3.性质:压迫、紧缩或发闷,有时有窒息和濒死感,伴焦虑、冷汗。
4.持续时间及缓解: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1-5分钟而自行缓解,偶尔可长达15分钟,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而缓解。
急性心肌梗死持续时间久(多在半小时至几小时),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需要使用麻醉性镇痛药。
诊断: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等于50%。
二、冠心病流行病学
常以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计算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病率,以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和慢性冠心病死亡计算冠心病死亡率。
易考点12: 冠心病危险因素
1.高血压:
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也愈高。
2.血脂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
人群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害)为粥样斑块中胆固醇的主要来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有益)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
3.超重和肥胖:
肥胖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肥胖能使血压和血清胆固醇升高。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2-4倍,冠心病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5.生活方式
①吸烟,烟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②饮食,冠心病高发区饮食往往富含脂肪,尤其是肉和乳制品。植物油和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甘油三酣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作用;膳食纤维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③身体活动,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活动量者的1.5-2.4倍。
6.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冠心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联合危险因素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或发生合并症的可能性越大。
7.其他
冠心病家族史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独立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忧虑、时间紧迫感与冠心病发病关系不明确,但是对已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诱发其急性发作。
易考点13:脑卒中临床表现和诊断
1.脑梗死(安静时发作)
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临床特征:多数在安静时急性起病,活动时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一般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临床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头颅CT和标准头颅磁共振(MRI)可以排除脑出血,但在发病24小时不能显示病灶,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
2.脑出血(兴奋时发作)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其临床特点为:多在情绪激动或活动时急性起病;突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
3.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组织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是其最常见原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多伴有恶心、呕吐;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等精神症状,少数出现癫痫发作。突出体征是脑膜刺激征明显。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
易考点14: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除了年龄、性别、种族、家族遗传等不可改变因素外,尚有许多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饮酒、颈动脉狭窄、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缺乏体育活动、饮食不合理等。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这种关系是一种直接的、持续的、并且是独立的。
2.心脏病: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两倍以上。
3.糖尿病:是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两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
4.血脂异常: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有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有益)降低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5.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危险度随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包括被动吸烟。
6.饮酒:酒精摄入量和出血性脑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脑卒中增加,包括升高血压、导致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男性喝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小于30g),啤酒不超过ml,葡萄酒不超过ml(女性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
7.颈动脉狭窄: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中有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大于50%,狭窄程度为60%-99%的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为3.2%、
8.肥胖: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有关。国内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
9.其他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叶酸,维生素B6.、B12可降低)、代谢综合症、缺乏体育活动(规律体育锻炼)、饮食营养不合理、口服避孕药、促凝危险因素等。
易考点1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表现和诊断
概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全球死亡原因第四位/)
(一)症状体征:
1.慢性咳嗽为首发症状。
2.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二)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测指标
1.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秒率,是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所有呼气量的比例),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肺功能测定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
2.胸部X线检查:前期X胸片无明显变化,后期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主要X线特征为肺过度充气。并发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时,除右心室增大的X线特征,还有肺动圆锥膨隆。肺门血管扩大及右下肺动脉增宽。
3.血气检查:气血异常表现轻中度,低氧血症。随病情发展,出现高碳酸血症。
(三)诊断
凡具有吸烟史,和(或)环境职业污染接触史,和(或)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史者均应进行肺功能检查。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是诊断COPD的必备条件。肺功能测定指标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
易考点16:COPD的危险因素
COPD的危险因素:引起COPD的危险因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
1.个体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COPD发病的危险性。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是COPD的危险因素,气道高反应性可能与机体某些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
①吸烟为COPD重要发病因素(被动吸烟)(最重要因素)。
②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久,可导致与吸烟无关的COPD发生。
③空气污染,化学气体:空气中的烟尘或二氧化硫明显增加时,COPD急性发作显著增多。烹调时产生的大量油烟和生物燃料产生的烟尘与COPD发病有关。
⑤感染: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和加剧的重要因素。
易考点17:超重或肥胖
判断标准:
目前用来判断超重和肥胖的标准是体质指数,它是用来计算身高比体重的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单位是kg/㎡。
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
1.遗传因素: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遗传通过选择能量储存关联基因即“节俭基因”,使人类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得以生存,当它暴露于食物供给充足丰富的现代生活时,节俭基因进行的能量储存能力反而成为成为了人类的负担,导致能量过剩,从而引起肥胖。
2.饮食因素:与肥胖相关的饮食因素主要有,能量摄入过多和营养素缺乏。成人肥胖因摄入过多的油炸食物,高脂食物,含糖食物和酒精类饮料。导致过剩的能量转化为身体脂肪。新陈代谢需要营养素的参与,缺乏相关营养素会出现脂肪代谢障碍。缺乏维生素B2,维生素B6及烟酸会影响脂肪转化成能量。饮水不足会影响脂肪代谢,蛋白质缺乏会使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使机体能耗减少,从而导致体内脂肪的积蓄。
3.活动因素:身体活动不足,体育锻炼少或不动的生活方式使机体能量消耗减少,从而导致机体能量过剩,引起肥胖。
4.其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饮食习惯,从而增加肥胖的风险。研究表明,教育程度低,社会层次低或收入水平低与肥胖有一定的关系。
易考点18: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当到一定程度时。出现疼痛、驼背、身高降低或骨折等特征表现,影响生命质量且致残率高。
(一)诊断标准: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一般以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和发生脆性骨折等为依据。目前,骨密度检测被认为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双能X线骨密度技术测定测量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检查依据。
(二)主要危险因素:
包括性别、年龄、种族、身材、体重、家族骨折史、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每日日常活动量、吸烟史、饮酒、饮茶、咖啡、过早绝经、绝经时间、绝经后是否激素代替治疗、怀孕次数、患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
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主要分布在绝经后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其次是钙和维生素D缺乏、吸烟过量、饮酒和咖啡、身体活动少、性激素低下等人群。
易考点19:口腔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口腔健康包括:无口腔颌面部慢性疼痛、口咽癌、口腔溃疡、无先天性缺陷,如唇腭裂、牙周疾病、龋齿、牙齿丧失以及影响口腔的其他疾病和功能紊乱。
口腔健康的判断标准包括三个方面:具有良好的口腔卫生,健全的口腔功能以及没有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应该具备的要素:
1.没任何疼痛和不适。
2.良好的功能: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
3.心理方面外观正常,不影响自尊,个人满意。
4.社会方面不影响社会交流。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主要危害:口腔疾病主要包括龋齿和牙周病,是造成牙齿丧失,影响居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口腔疾病。
1.心血管疾病:口腔感染,特别是牙周感染发生炎症会提高患者外周血中的C反应蛋白以及其他生物标记物的浓度。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2.呼吸道疾病:口腔慢性病灶可以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口腔卫生状况降低,使呼吸道疾病菌容易通过呼吸的方式造成肺部感染。
3.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险因素,牙周炎作为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代谢具有负面的影响,是双向关系。
4.早产和低体重儿:牙周致病菌可通过胎盘通道引起宫内感染,导致早产和低体重儿等不良妊娠。早产是牙周疾病对妊娠妇女最重要的危害。
5.其他疾病影响:口腔疾病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与儿童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