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属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但成熟障碍,血小板更新率加速。临床上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
(二)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及其他部位黏膜出血、血疱,女性常有月经量过多。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若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可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此项标准同AA)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以下五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
①泼尼松治疗有效;
②切脾治疗有效;
③PAIgG增多;
④PAC3增多;
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四)急性型与慢性型ITP的鉴别
急性型与慢性型ITP的鉴别
急性型
慢性型
年龄
2~6岁多见
20~40岁多见
性别
无区别
女性较多,男∶女约为1∶3
诱因
发病前1~3周多有感染史
不明显
起病
急骤
隐袭
出血症状
严重,常有黏膜与内脏出血
皮肤紫癜,月经过多
血小板计数
常<20×/L
常在(30~80)×/L间
巨核细胞
增多或正常,幼稚型比例增高无血小板形成
增多或正常,幼稚型比例增高,血小板形成减少
血小板生存时间
约1~6小时
约1~3天
病程
2~6周,80%以上病例可自行缓解
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未见自行缓解
(五)治疗
1.糖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为首选治疗,近期有效率约为80%。一般选用泼尼松,剂量为每天1~2mg/kg,口服。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缓慢减量。小剂量(5~10mg/d)维持治疗3~6个月。
2.脾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药物治疗无效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脾切除的指征为:
①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者;
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停药或减量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10mg/d以上)才能维持者;
③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有禁忌者;
④51Cr核素标记扫描显示血小板主要在脾脏破坏者。
脾切除的相对禁忌证有:
①ITP首次发作者,尤其是儿童;
②患有心脏病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③妊娠期妇女;
④年龄小于2岁者。
3.免疫抑制剂治疗。
说明:文中文末广告由腾讯配送,内容与本号无关,但您的每次点击都会给平台带来一点微薄收益,能促使我们继续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仅致以诚挚的感谢,祝阅读愉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