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发现其变化而借以诊断有关疾病。
[参考值]
健康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见表4--1。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x10∧1/L,血红蛋白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x10∧1/L,血红蛋白g/L时即认为增多。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类:
1.相对性增多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polycyhemia,erythrocytosis),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1)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1)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增加则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宫肌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eythemiaver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x10∧1/L,血红蛋白达(~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部分患者可转变为白血病等。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10%~0%;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μm,平均7.5μm。红细胞的厚度边缘部约μm,中央约lμm,染色后四周呈浅橘红色,而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大小约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3~/5。病理情况下外周血中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以下几种(图4--1、图4--):
1.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microcyte):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细胞体积可变小,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球形细胞的直径也小于6μm,但其厚度增加,血红蛋白充盈好.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大于10μ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大于15μm。常见于叶酸或(和)维生素B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巨红细胞常呈椭圆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直径可相差1倍以上。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而在巨幼细胞贫血时尤为明显。
.形态异常较常见的有:
(1)球形细胞(spheroeyte):直径小于6μm,厚度增加大于9μm。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涂片中此种细胞约占0%以上时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椭圆形细胞(lliploeyte,ovalcell):红细胞的横径/长径0.78,呈卵圆形,或两端钝圆的长柱状。正常人血涂片中约1%椭圆形细胞。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患者有严重贫血时可达15%以上.一般高于5%~50%才有诊断价值。巨幼细胞贫血时可见到巨椭圆形红细胞。
(3)口形细胞(stomatoreyte):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裂缝状,宛如微张口的嘴形或鱼口状(图4--b)。正常人血涂片中偶见,如多达10%以上,常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少量可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酒精中毒时。
(4)靶形细胞(targetcell):此种细胞的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索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有的中心深染区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出的半岛状或柄状。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0%以上。少量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其他溶血性贫血以及黄疸或脾切除后的病例。
(5)镰形细胞(sicklecell):形如镰刀状见于镰状细胞贫血(HbS病)。
(6)泪滴形细胞(dacryoeyte,teardropcell):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图4--d)。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7)棘细胞(acanthocyte,burrcell)及刺细胞(spurcel):棘细胞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刺细胞外周量不规则、不匀称的棘刺状突起(图4--c)。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β脂蛋白血症),也可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等。
(8)裂细胞(schistocyte);又称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指红细胞发生各种明显的形态学异常改变。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哑铃形、逗点形、三角形、盔形以及球形、靶形等。见于红细胞因机械或物理因素所致的破坏,为微血管病性溶血的表现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癥、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恶性高血压以及心血管创伤性溶血性贫血等。也可见于严重烧伤患者。
(9)红细胞缗钱状形成(rouleauxformation):涂片中红细胞呈串状叠连似缗钱状。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3.染色反应异常染色反应异常有以下几种:
(1)低色素性(hypochromie):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也可见于某些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hyperchromie):红细胞谷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球形细胞也呈高色素性。
(3)嗜多色性(多染色性,olychronatie):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多染色性红细胞。正常人外周血中约占1%。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血性贫血时为最多见。
4.结构的异常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stppling):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有时与嗜多色性并存,也可发现于有核红细胞胞质内。大量增多并呈粗颗粒状点彩,多见于铅中毒,也可见于骨髓增生旺盛的其他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
()染色质小体(Hole-ollybody):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1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
(3)卡波环(Cabotring):成熟红细胞内出现-条很细的淡紫红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目前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提示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铅中毒及白血病等。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ythroeyte):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可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主要见于:
①各种溶血性贫血;
②红白血病;
③髓外造血.如骨髓纤维化;
④其他.如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内科学症状体征儿科学实践技能外科学妇产科学急症处理养老护理员基础护理技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