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院是对口支援结对单位,因此我于年8月-12月来到这里支援工作,这个血透室规模不大,仅有17台透析机,却维系着位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治疗。翁旗的医院比较远,最远的往返一次要“里地”。他医院之间,平静的来,平静的走。看似平静的透析过程,其实也时有波澜。时常有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血压降低,甚至晕厥被迫提前回血结束透析。患者和家属都平静的接受了这种情况,他们也知道“水又涨多了,透的太多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透不够时间,不仅水没透干净,毒素也没透干净。主观上讲,患者对疾病和透析的知识不甚了解;客观上讲,医院血透室没有常规查透后化验,因而没有透析充分性的结果。大家对“干体重”、“透析充分性”没有清晰的概念,对慢性并发症的管理也令人堪忧。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多数患者的透析次数达不到一周3次,大家也不愿意按时化验,怕花钱。病历夹中,很多患者的化验日期停留在数月之前,有的甚至一年多没有化验了。
在翁旗透析室呆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患者不能按时化验,不仅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国家的医保政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对疾病和透析的知识不了解,认识不够,使得很多患者不知道为什么要化验,认为是白花钱。举一个例子,血透患者都知道治疗贫血要打“升血针”(促红细胞生成素)。有的患者坚持每次来都打一针,一成不变。当问他这个月血色素多少时,回答不知道,因为好几个月没验了。于是说服他做了化验。结果血色素g/L。在医院,一个血常规是20元钱,一针“升血针”是40元钱。如果按时化验,其实是可以少花冤枉钱的。于是,在组织翁旗血透室医护进行业务学习的同时,我还积极的开展了患者教育活动,希望能够帮助翁旗的血透患者正确的认识疾病和透析,转变观念,管理好自己。第一场患教讲座的主题是《爱(限)情(水)和干体重——肾友永恒的主题》。这次讲座主要告诉大家什么是干体重;什么是合适的干体重;怎么维持合适的干体重及其重要性。给大家讲解的过程中,我看到台下患者和家属专注聆听的眼神,感受到大家对知识的渴求。除了讲座,在日常查房中,也总有患者叫住我说:“专家,来给我讲一讲…..”慢慢的,透析室的日常发生了一些变化。患者来透析,不再是想脱多少脱多少,取而代之的是患者主动和接诊大夫沟通:“我今天长了多少水?”“我的干体重合适吗?”。大家也明显感觉到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减少了(很抱歉没有统计数字)。我刚到翁旗没几天,透析室就发生了两例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一例是隧道出口感染,一例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翁旗的同事对我说:姚老师,给我们讲讲导管感染的治疗吧。于是在到翁旗的第二周,我在科里给全体医护人员做了《透析导管并发症的防治》讲座。讲座后的没多久,又有一位患者发生了透析导管隧道出口感染。这已经是她的第二根导管了。第一根导管就是因为隧道炎,导致涤纶套脱出,不得不去赤峰换了一根导管。这次我们细心的告诉她怎样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怎样口服抗生素,怎样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导管周围的清洁。2周后,她的出口感染完全好了。她很高兴,每次见了我都冲我笑。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们为并不富裕的她挽救了一根价格不菲的导管。怎么治疗肾性骨病也是翁旗透析室医生感到头疼的问题。由于饮食控制不好,药物治疗跟不上,当地的患者高磷高钙的发生率很高,不好控制。但医院的检验科开展了全段甲状旁腺素的检测。于是在翁旗的这半年,我重点给大家培训了CKD-MBD防治的知识。大家感觉治疗肾性骨病有了思路。由于长期血磷控制不好,一些患者继发性甲旁亢已经很严重了,药物治疗效果不好,需要进行甲状旁腺切除术。但是当地包括整个赤峰地区还没有开展这一手术。一开始,我建议患者到北京做手术。考虑到到北京做手术的费用问题,很多患者都摇摇头表示无法承受。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张凌教授发了一封邮件,希望得到张老师的帮助。惊喜的是,张老师很快就打电话给我。了解到当地的情况后,张老师准备安排志愿者专家健康扶贫工作组来赤峰为当地透析患者做甲状旁腺切除手术,同时张主任还马上联医院肾科赵晓毅主任帮助我们。遗憾的是,由于疫情原因,这项活动到目前还没有成行。
为了让患者能够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第二场患者教育讲座如期举行。这次活动的主题是《透,就要透好!——关于透析充分性》。我给大家深入浅出的讲解了透析充分性的概念和重要性。告诉大家,既然来透析,就要透好,透干净。水分和毒素都要透干净。要想透干净就要透够时间,一分钟都不要提前回血;还要保证血流量。透的好的表现是自我感觉良好,并且各项指标都要达标,再次强调了定期复查化验的重要性。这次讲座来的患者和家属人数更多了。护士长把讲座的幻灯片发到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