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当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时可以引起皮肤粘膜出血,如皮肤出血斑点及紫癜、鼻出血、牙龈渗血,严重者甚至导致内脏出血等危重症,血小板越低,出血风险越高!
血小板减少症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常见类型如下: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主要是指明确由免疫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机体产生破坏血小板的异常成分或机体原有的正常成分数量异常),这里的免疫性因素并不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前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现在主要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由明确的其他疾病或诱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等。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为什么会出现出血?
血小板的作用主要是止血和参与凝血过程,并参与修补破损的血管,而且是机体止血的最主要成分,因此当血小板减少时,机体的凝血和止血功能都会受损,所以容易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危险性大么?
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和出血的部位,当血小板低于30×10^9/L时,机体会产生自发性出血,如果出血部位出现在心腔、颅内、气管是可以威胁生命的。
由此可见,血小板减少症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一旦确诊此病,就要积极接受治疗,避免严重出血的发生。对于血小板严重低下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进行特别护理,预防出血。
欢迎添加病友咨询官方
长按识别下方病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