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又称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术后发生率约2.5%。
PCI术后血小板减少是死亡、出血事件和MI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小板下降程度25%时,发生死亡、出血事件和MI随之明显增多。鉴于我国药物支架置入与欧美国家的不同,如何应对PCI术后的血小板减少成为重中之重。
1.再次确定基础血小板计数
如术后发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
2.寻找血小板减少原因
(1)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
(2)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诱发
如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等诱导的血小板减少(3)器械诱发血小板减少:IABP等
(4)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输液、失血
(5)基础血小板计数减少
3.评估出血风险及危险度
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评估出血风险。如轻度:50XL血小板计数XL,只在外伤后出血;中度:25XL血小板计数50XL,尚无广泛出血;重度:10XL血小板计数50XL,见广泛出血,外伤处出血不止;极重度:血小板计数10XL,自发性出血不止,危机出血(包括颅内出血)。同时,也根据血小板下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10%、10%~24%、24%~49%、≥50%。如血小板严重降低,为避免术后风险,不适合给予PCI治疗。
PCI术后DPC是出血事件独立危险因素
DPC
OR
95%CI
P
≤10%
1.0
1.0
-
10%~24%
1.3
0.85~2.05
0.2
24%~49%
3.47
2.20~5.50
0.
≥5%
4.43
2.28~8.61
0.
如接受PCI的患者年龄较大、肾功能下降,其术后出血风险也有所增加。
综合评估患者出血风险
因素
意义
年龄(每增10岁)
风险增加1.36倍
女性
OR=1.74
肾功小球滤过率
每将10ml/min,风险增加1.11倍
心源性休克
OR=1.87
急诊PCI
OR=2.22
慢组肺
OR=1.31
注:既往曾接受PCI治疗者发生出血的危险有所下降(OR=0.69)。
4.减用或停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风险
如PCI术后发生急性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肝素。
当发生出血时,我们并不需要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据研究结果显示,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引起死亡率增加。特别是药物支架置入晚期的血小板减少,应评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如心血管死亡风险很大,有晚期及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的风险增加,因此过早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心血管死亡的影响非常重要,其可显著增加不良事件风险。如患者出血风险为轻中度,可以停用肝素治疗,但不可停用氯吡格雷类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出血风险为重度,因为有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停用氯吡格雷类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得超过5天。在年ESC血栓工作组对出血的管理策略中指出,当发生小出血时不需要改变现有的治疗(I,C);发生大出血时,需要中断或中和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除非出血可以通过其他止血措施控制(I,C);输血可使临床结局恶化,所以需要个体化考虑输血治疗措施。在血液动力学稳定、没有明显出血症状、血球压积25%、血红蛋白计数8g/dL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I,C)。
5.输全血/血小板
如患者出血量过大,危机患者生命时,应立即及时补充全血,特别是血小板。药物支架置入后的血小板减少使介入医师陷入两难的境地,但我们只要做到正确判断、正确评估、相互信任,相信患者会很快得以康复。
《医心评论》编辑部整理
===================================================
添加医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