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HCV感染导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索非布韦-雷迪帕韦抗病毒治疗迅速达到病毒应答并使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导致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发性ITP是由多种机制导致的血小板寿命减少所致,包括抗体或T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和受损的巨核细胞生成。继发性ITP的发病机制略有不同,往往与潜在的疾病相关,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等。
丙肝病毒(HCV)感染是继发性ITP的一个已知原因,在慢性感染中,早有相关报道,但迄今为止,很少有报道急性HCV感染出现ITP病例。
病例介绍患者男,54岁,年7月就诊,主诉为某段时间双腿出现多处紫癜、牙龈出血。患者为男同性恋,但HIV阴性,正处于HIV暴露前预防治疗(替诺福韦/恩曲他滨),为时一年。既往史主要有:年发现了一期梅毒;近几年反复发作尿道炎。患者自述频繁发生无保护的肛交,偶尔会出血;他有进行拳指性交(既有插入也有接受,且不戴手套);且在性交过程中有鼻吸入美沙酮。年,患者曾确诊急性4型HCV感染。在为期半年的聚乙二醇干扰素(IFN)和利巴韦林治疗后痊愈。.06.26诊断为急性1a型HCV再感染,而.04.04,HCV-RNA仍为阴性。当时患者并没有症状,血小板计数正常,且根据指南,也已计划为患者监测HCV-RNA。
一开始,除了双下肢的紫癜和口腔出血泡,在体格检查中并无其它异常,且没有严重出血的证据。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如表1。全血细胞计数发现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而其它血小板计数均正常。外周血涂片未见形态异常,且血球裂片缺乏。未见其它相关的血液学异常(纤维蛋白原和V因子正常)。血清蛋白电泳提示无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促甲状腺激素正常。HIV血清学多次阴性,且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之前接种过疫苗)。
表1
那时,患者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6倍上限(ULN)),丙氨酸转氨酶(7*ULN)稍有升高,且与HCV病毒载量相关(图1)。没有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细小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复制的证据。冷球蛋白阴性。行骨髓穿刺术:细胞结构正常,巨核细胞数量增加,红细胞生成和骨髓细胞生成均正常,于是确诊为急性HCV感染继发了ITP。
一开始予以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有利于牙龈出血和紫癜的治疗,但对血小板计数并低没有任何改善。后来予以IVIG联合甲泼尼龙,血小板计数升高,但并未达正常值(图1)。于是开始治疗HCV,但由于血小板减少严重,医师反对聚乙二醇IFN联合利巴韦林的方案,于是开始了12周的索非布韦-雷迪帕韦治疗。15日的抗病毒治疗后,HCV病毒载量低于检测阈值,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允许患者在抗病毒治疗结束前得以终止类固醇治疗。
在12周的治疗后,HCV病毒载量仍低于检测阈值,从而确诊了HCV治愈(图1)。治疗开始5周后,血小板计数便完全正常,并在此后一直处于正常范围内。患者完成了为期12周的索非布韦-雷迪帕韦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好,无任何特别的副作用。
图1总结讨论
作者描述了一例急性HCV再感染导致严重的ITP一例。由于IVIG在慢性HCV感染中,对和继发性ITP疗效好,在该病例中被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IVIG对血小板计数无改善,便以IVIG联合甲泼尼龙作为第二个疗程,该方案稍稍改善了血小板减少症。后来又开始了索非布韦-雷迪帕韦治疗,而该方案迅速降低了病毒载量并将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正常范围。有趣的是,停用类固醇后,未见血小板计数再次下降。
医博士编译自:AlcazerV,MiailhesP,RamièreC,etal.Earlysofosbuvir-ledipasvirtreatmentforacuteHCVinfectioninducedsevereimmunethrombocytopenia-acasereport.BMCInfectiousDiseases.;18(1):.doi:10./s---4.
作者:豆豆
来源:医博士
本文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小编
精彩推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班开班啦元回扣吊销医生执业证史上最狠执法一贴治百病的三伏贴又出事:92个儿童出现灼热
第二届医师节来了,乡村医生何时告别“赤脚”?
医站到家——医博士旗下科普平台你还在生病“百度”吗?
还在辨别各类科普谣言?
面对母婴话题各种头疼不已?
在减肥的道路上屡战屡败?
甚至还在谈性色变吗?
那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