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血小板减少的问题,已经有很多患者了解了,只是在外周血的血常规中,看PLT数值小于正常范围-计数范围。但是,很多患者却不知道是哪种类型的血小板减少,具体血小板减少的类型有免疫性,继发性两种。
具体如何判断,是需要看是否有其他病情的,如果脾大,肝炎患者,因为这些疾病继而引发的血小板减少,我们称这种情况叫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是骨髓造血中巨核系成熟障碍,产板不良的情况,或者只是单纯的外周血的血常规中,血小板数值低于正常范围,我们称它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医院叫原发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其实就是免疫性的血小板减少症。还有临床症状根据病情不同,也就是plt数值的多少不同,具体判断病情,举个例子,如果只是免疫性血小板症,那么存在血小板抗体,对骨髓造出的血小板进行吞噬和破坏,这也是特发性的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也就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只是皮肤有紫癜症状,那么就确诊为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
对人体来说,血小板是不可或缺的,是帮助血液凝结并止血的细胞。当血液中血小板含量较低时,容易发生淤伤和大量出血,皮肤上会出现微小的紫色或红色斑点,这种情况被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血小板造成破坏,导致血液中血小板含量降低。
很多患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都深有感触,一旦病发,血小板数值用药就升,停药会下降,就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怎样才能让血小板减少病情不再反复呢?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治疗?
一些长期血小板计数较低,尤其是伴有出血倾向的ITP患者需要进行维持治疗,以使其血小板数量能够维持在相对安全的水平。根据国内外共识,此水平一般为30×/L以上,在此范围内,患者的出血风险尤其是严重的致死性出血风险相对较小。目前这一水平还有下降的趋势,更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也相对安全,但如果长期小于10×/L,或即使高于10×/L,但患者有明显活跃的出血倾向时,就应给予治疗。治疗停药后,血小板水平又降低,低于上述水平或再次有明显的活跃出血倾向,就需要开始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核心之一是通过最长的时间间隔使患者的血小板维持在相对安全的水平(30×/L)。
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出血,尤其是严重出血如颅内血肿,因而治疗主要是减少出血。
ITP发病涉及不同的抗体如血小板糖蛋白(GP)Ⅰb、Ⅱb、Ⅲa等抗体,另有很多ITP患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已知一些GPⅡb/Ⅲa抗体引发的ITP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因此在ITP病因和治疗方面还需要更多研究。
中西医结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一种难治性的血液病,中药起效稍慢,但长期维持治疗效果良好。对于慢性难治性ITP,常规的西药往往疗效有限或出现激素依赖和抵抗现象,而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上有其独特的疗效,临床上采用中医药介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可起到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可有效减少急性患者向慢性难治型转变,减少慢性难治型患者的激素依赖和激素抵抗。
血小板减少患者可以了解一下针对血小板减少的用药专利
(点击支持大图预览)
可以到政党机关认证标识的国家知识产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