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血凝了,联系临床科室,您好,我是检验科,XX床血常规凝了,需要重新抽血。
我想这样的对话大家都不陌生。护士小姐姐也很配合的重新抽血送检。
?
等我们的医疗服务队把标本收回来,嗯,怎么还是凝了,联系护士,护士说肘部静脉采血挺顺利。就是摸着患者的手比较凉,其他也没啥呀
红细胞凝集成片状
?
嗯,手比较凉,哦,是的今天我县全面飘雪,早上还没起床就看了朋友圈的初雪,但是我院中央空调已经全面启动了,不应该啊!抱着试一试的想着先温育,37℃水浴箱,温育30min.
滴答滴答,30min时间到,再次上机,较第一次有所好转,镜检复查,
部分红细胞依旧凝集
于是翻看患者病历,患者中老年女性,发热一周,在家自行服用“清开灵”无效,医院就诊与发热门诊。在来看相关检查
CT提示肺部炎症,于是我们自行加做肺炎支原体,胶体金法可见强阳性
这个时候我们心里马上就有底气了
联系患者到门诊检验科现场采血,(患者在我科温暖环境下静坐十分钟,手部温度大致正常后)调整好机器模式,马上上机,患者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小故事讲完了,我们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涉及到的小知识吧
冷凝集是指由冷凝集素引起的RBC在低温环境下产生凝集的现象。冷凝集素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主要为免疫球蛋白M(IgM)[1],偶有IgA或IgG冷凝集素的报道[2-4]。当温度低于31℃时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表面抗原而使红细胞发生可逆性凝集[5]
冷凝集素综合征是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引起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又叫“冷血凝集素病”或“冷凝集素病”其特点是在较低的温度小,这种考题能作用于患者自己的红细胞,在体内发生凝集,阻塞末梢微循环。在体外,抗体与抗原发生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0℃-4℃,在37℃或31-32℃以上的温度,抗体与红细胞抗原发生完全可逆的分解,症状迅速消失。冷凝集综合征可以是特发性的或继发性于淋巴组织系统的恶性肿瘤或支原体属肺炎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
面都冷凝集,有几个相关的实验室诊断我们是应该知道的:
1、?Coombs实验:抗人球蛋白直接实验阳性,法师阳性的原因是抗人球蛋白血清与红细胞表面的C3补体发生反应。
2、?冷凝集素实验:在病人的血清或血浆中加入血型相同或O型的正常人红细胞,在31℃以下即可见到红细胞凝集,在4摄氏度-0℃最显著,将温度回升到37℃或31℃以上时,凝集又消失,这种可逆性的冷凝集现象可多次反复观察的到。
?
天气冷了,小伙伴们在遇到凝集标本时一定要注意不仅仅只是从新采血,更要注意小细节:
1、?采血凝集往往会出血较大凝块(肉眼可见)且伴随着采血不顺利,要注意和护士小姐姐的沟通哦
2、?冷凝集标本往往是细沙样凝集,且对白细胞计数结果影响较小,红细胞散点图可见峰右移,且底部宽度增大,及MCV、MCH、MCHV、RDW明显增高。(可与大红细胞贫血鉴别,后者MCHC正常)
讨论:
1.通常MCH和MCHC增高,RBC和HCT降低,我们下意识想到两种可能,一是冷凝集,红细胞减少了,这两者的分母变小,因而增高;二是乳糜血或重度黄疸,血红蛋白增高了,这两者的分子变大,因而增高。
2.引起冷凝集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支原体感染,其次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症贫血、疟疾、肝硬化等疾病也可以有阳性反应。这个病例恰巧支原体感染!
3.冷凝集处理方法:
1.37℃水浴。可以解决一般的冷凝集现象。
2.血浆置换。当温育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尝试此法,但文献报道此方法容易导致PLT计数偏低,使WBC的结果也假性减低。WBC分类结果不准确,需用手工法复核PLT计数,推片进行WBC分类计数。
3.稀释法,稀释法导致PLT假性增高,需用手工法进行PLT计数予以校正。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