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乔芮)“化疗引起的贫血在实体瘤患者中极为常见,但目前我国对于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治疗严重不足,整体呈现出高发生率与低治疗率并存的态势。”正值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专访时强调,医患双方需加强对化疗相关性贫血的科学认知和重视,当发现血红蛋白≤10g/dL,就应及时进行贫血治疗。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化疗相关性贫血会导致患者出现无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化疗应答率,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马军介绍。4年前,一位罹患胸腺淋巴瘤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的大学老师给马军留下深刻印象,该患者的病情一度严重到无法下床,血红蛋白仅有4-5g/dL,只能依赖输血维系生命。马军为其进行免疫化疗的同时积极采取贫血干预后,患者最终能下床活动,积极抗癌。如今,这位大学讲师已经重返讲台,实现了临床治愈和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若非得益于原发病治疗、贫血支持疗法以及长期贫血治疗,这位患者恐怕早已失去生命。”马军感慨,“这一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及时、有效的贫血治疗对肿瘤患者长期生存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面对化疗相关性贫血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规范化治疗不足,马军表示,我国亟需深化贫血治疗的改革与强化,中度、重度贫血尤其是血红蛋白低于10g/dL、8g/dL的患者一定要进行及时干预,以避免对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造成重大影响。在诊断层面,马军指出,快速识别化疗相关性贫血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