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患者,约有三分之一会出现肾脏并发症,这其中又以尿酸性泌尿系结石最为常见。尿酸性结石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患病率,在美国所有的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尿酸结石约占5%~10%,在德国和法国所占比例更高。我国尿酸性结石占全部泌尿系结石的6%~10%,但近年来因痛风发病率升高,比例也随之上升。
10%~25%的原发性高尿酸症及痛风患者可发生尿酸性泌尿系结石,比正常人群高出倍,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继发性痛风患者的发病率甚至更高。高尿酸尿症、持续酸性尿和脱水尿浓缩是尿酸性结石形成的三大危险因素。如果痛风患者每日尿酸排出量mg/d,伴发结石的发生率高达5成,而尿pH6.0时,发生结石的可能性增加6倍!尿酸性结石也可在无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期出现,甚至可发生于首次痛风急性发作之前数年,因此仅仅发现患者存在尿酸性结石,是不能据此诊断痛风的。
尿酸性结石的症状是由结石本身所产生的局部刺激、梗阻、继发感染和肾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活动情况、有无并发症及其程度等有关,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和血尿,也有些患者可能没有症状。肾绞痛是结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常为痉挛性疼痛,剧烈难忍,呈阵发性。需要注意的是,尿酸性结石也是一种痛风石,会源源不断地向周围组织释放尿酸盐,使血尿酸控制更加困难。而尿酸性结石引发的尿路梗阻,会造成长期肾脏积水或频繁发作的尿路感染,容易出现肾脏的实质性损害。
尿酸性结石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尿液中尿酸盐结晶形成的过程,尿液中的尿酸呈过饱和状态,是结晶形成的前提条件。尿酸性结石的形成可能要经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首先是成核。尿酸性结石的核心成分与尿酸盐结晶一致,也可由上皮细胞、细胞碎片等组成。尿液中的尿酸不断运送而来,与表面不平的结晶核心结合,逐渐增大,结晶生长。然后是大小不同的微结晶自发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结晶,最后经过固相转化,形成热力学稳定的结晶,乃至结石。
虽然上述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静态溶液中结晶形成的过程,但尿液从肾小球滤过成形后,在整个尿路中始终不断地流动。只有当微结晶在尿路的某一部位聚集停留,经过较长时间生长、反复与其他微结晶聚集,才会最终形成结石。否则,最初形成的微结晶可随尿排出。而泌尿系的黏膜损伤及病变、尿量少而流动缓慢、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尿酸的转运出现紊乱等多种原因,均会诱导和加强微结晶在泌尿系的黏附和停滞。此外,尿酸性结石形成的全过程受多种抑制因素和促进因素的调控。尿中的尿酸有时经常呈过饱和状态,但不一定都发生结晶沉积,因为尿中存在多种抑制物防止结石的形成。只有当抑制物不足时,才容易发生结石。
尿酸性肾结石的防治目的是减小已形成的结石体积,防止新的结石形成。因此,治疗的方向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和溶解尿酸结晶。具体的防治措施如下:
1、低嘌呤饮食。主要减少动物性蛋白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克的鱼或肉,尤其忌食动物内脏等;
2、增加液体摄入。多饮自来水,天然苏打水等,尽可能避免咖啡、茶和酒精饮料,每日尿量要求达到2~3升;
3、碱化尿液。碱化尿液在防治尿酸性结石中起到一定作用。
4、降低血尿酸、溶解尿酸结晶。从根源解决痛风问题。
普乐菲——风宝
风宝从葡萄、樱桃、红枣、绿茶等天然植物中萃取的复合多酚,通过干预体内的嘌呤代谢酶抑制嘌呤代谢,减少尿酸生成;通过对肾小球和肾小管表皮细胞的修,复增加肾小球、肾小管的通透性,增加尿酸的排泄,从而达到降尿酸的目的;
抑制尿酸生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使得血液中的尿酸浓度降低,促使尿酸盐结晶从浓度高的痛风石中逐渐向血液中析出,然后经肾脏从尿液排出,从而达到溶解痛风石的目的。
后期将尿酸值保持在μmol/L以下,痛风将不再复发
普乐菲健康咨询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