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的同事有了孩子以后,她就听不得病房里孩子哭了,一听见哭声她就心里难过,还总是害怕。而我想着家里的几岁的小侄子,也总是不忍心听到孩子的哭声。
可是病房里最近又住进来几个白血病的孩子,其中有个孩子特别早慧,才五六岁的年龄,做骨穿都能忍住不哭闹不挣扎,还总会甜甜的管护士们叫阿姨,让阿姨给他打针的时候轻一点。
还好,虽然这些孩子们都是白血病,但都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只要好好治疗,是可能痊愈,并且健康的长大成人的,大部分不需要骨髓移植,只要用化疗药就可以,尽管一般都需要巩固2~3年,医院住着。
官方数据显示,15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肿瘤中,30%左右都是白血病,发病率每年10万儿童中有3~4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占急性白血病的75~85%,但是在我国这种儿童白血病的长期无病生存率已经达到了75~92%。
儿童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现今疗效最好、治愈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性疾病之一。
为什么孩子会得白血病,怎么引起的?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白血病细胞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国儿童发病高峰为3~9岁,男孩略多于女孩。儿童白血病的发生主要有内因和外因有关,内因是发病的基础,比如遗传因素,免疫状态和营养状态。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如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感染)。
1.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和X线,孕期母亲进行X线诊断性检查以及父亲接收照射的儿童,发生肿瘤的风险增加。所以现在孕期X线检查基本上都被B超取代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超声检查和儿童恶性肿瘤有关。儿童时期暴露于放射诊断或放射治疗,成为导致白血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2.化学因素:
苯:很多人都听说过甲醛污染和白血病发病有关,却忽略了危险性更高,证据更充足的苯中毒污染。苯主要存在于吸烟的成人,而对于儿童来说汽车尾气、被动吸烟都是导致急性白血病的潜在危险。
苯与白血病:
苯是一种溶剂,是工业上的基础原料,在建材方面使用最多。苯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导致白血病的污染物,但只是针对敏感体质的人群;苯在空气中吸入造成的毒害大于在水中的毒害,差别是∶1。
苯极易挥发,吸入人体后到达肺泡。通过血液循环可以抵达骨髓,敏感体质人群长期接触苯,会造成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白血病。苯是脂溶性的,可以通过皮肤大量吸收造成毒害。
而这种物质,在大部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中都含有,虽说这几年已经在严格管控了,如涂料、木器漆、胶粘剂及各种有机溶剂等,因此少用人工合成的板材、尽量少用粘合剂、新装修的房子不住人是避免苯中毒的最好方法。
叶酸:近年来,叶酸缺乏被认为与儿童白血病发生有关,营养性叶酸会缺乏抑制基因表达,有可能会导致急性白血病发生,要注意的是对于已经确诊白血病的患者,叶酸过多会让病情加重。
药物:研究发现,儿童服用氯霉素、合霉素会增加白血病的风险,服用10天以上者可增加到10倍左右,目前这种药已经很少用了。
某些抗癌药:依托泊苷、环磷酰胺、白消安等,会导致继发性白血病。
3.环境污染:
儿童出生后生活在新油漆过的居室内发生ALL的危险性变高,并且随着油漆房屋数量变多,危险性更高了。
美国NCI(国家癌症研究所)相关研究发现父亲吸烟能够明显增加儿童患肿瘤的危险性,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和淋巴瘤,而且随着父亲吸烟量的增加,儿童发生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所有肿瘤的危险性增加。
同时,研究表明香烟中的致癌剂可以穿过孕妇的胎盘屏障到达婴儿的肝脏,并可能诱导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且可以在新出生儿的尿液中检出与血红蛋白结合的香烟代谢产物。
4.生物因素:感染,尤其是病毒和某些儿童癌症的发生有关。典型的是EB病毒有关的是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病和鼻咽癌,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讲真的,同在蓝天下,经常户外运动,有健康意识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健康的孩子,而经常运动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强壮的免疫细胞,更容易把身体里可能变坏的细胞杀死的“摇篮”里。
到底急性白血病是什么?一般有什么症状?专业难看的说法: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了正常造血,可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简单粗暴的说法:急性白血病就是“血癌”,就是骨髓造血的地方出现了恶性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这些坏细胞基本上都长的一模一样(克隆),会疯狂的生长(大量增殖),把正常的好细胞的营养和房子都给抢走了(恶性浸润),好细胞包括主要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这其中白细胞“治安队”负责抵抗细菌,红细胞“快递小哥”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血小板“活雷锋”负责止血,哪里出血去哪里。好细胞少了,病人就出现了贫血、感染和出血的表现。想了解的更详细可以看这篇:医生大白话:白血病那些搞不懂的私密和基本知识都在这里···
根据这些变坏的细胞的来源不同,我们把它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
图片来自Elabsc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