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痛风?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其最重要的生化基础是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性的关节疼,发病急,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疼痛感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当疼痛发作时,患者会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类似于大脚趾被火烧一样。最常发病的关节是大脚趾,但发病的关节不限于此,还常见于手部的关节、膝盖、肘部等。痛风类型
痛风根据病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原发性痛风:
有遗传性,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可能为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有一定家族遗传性;二、继发性痛风:指继发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也可能是因为某种药物所致。继发性痛风又分为三大类。1.尿酸生成过多引起,例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和癌症等,均可以导致细胞增殖加速,使核酸转换增加,使尿酸产生增多;2.尿酸排出障碍引起,例如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可使尿酸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浓度升高;.药源性因素,比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等,可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三、特发性痛风:此类痛风原因不明,包括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以及尿酸盐肾病和硝酸盐尿路结石等情况。所以痛风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疾病,而嘌呤代谢紊乱是其共同特点。诱发因素一、药物因素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环孢素、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烟酸、华法林、小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以影响肾脏的尿酸排泄能力,导致血尿酸水平增高而诱发痛风。二、摄入高嘌呤食物肉类、动物内脏及部分海鲜如贝类,属于高嘌呤食物,大量摄入可被身体分解为尿酸,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诱发痛风。三、饮酒过量的酒精摄入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啤酒中嘌呤成分含量比较高,诱发痛风的风险最高。痛风的四个时期第一期: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在此时期的病人血清中的尿酸浓度会增高,但并未出现临床上的关节炎症状,痛风石,或尿酸结石等临床症状有些男性病人会在青春期即发生此种情形,且可能与家族史,女性病人则较常在停经期才出现。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情形可能终其一生都会存在,但也可能会转变成急性痛风关节炎或肾结石,临床大多数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病人会先发生痛风症状,才转变其它情形,但注意约有10%至40%病人则会先发生肾结石症状。第二期:急性痛风关节炎
此时期的病人会在受累关节部位出现剧痛症状,在病发的早期较常侵犯单一关节(占90%),其中约有半数发生于一脚掌骨关节,因此病人疼痛难当,无法穿上鞋子,常会穿著拖鞋前来诊,但发展到后来,也很可能会侵犯多处关节,有时也可能只侵犯其它部位,痛风常犯部位包括大脚趾、脚背、脚踝、脚跟、膝、腕、手指和肘等部位,但其它部位也会发作。一般而言,痛风病人会在晚上开始发生剧疼及关节发炎的情形有时候也会同时出现发烧症状,此种情形的发作常常见于饮食过量,尤其是宴客后发作、饮酒、药物、外伤或手术后,有时在脚踝扭伤后也会引发,尤其是脱水时。第三期:发作间期
痛风的发作间期乃是指病人症状消失的期间,即临床上病人未出现任何症状;发作间期长短不等,可能会持续一、二天至几周,约7%的病人很幸运,他们的痛风会自然消退,不再发作症状,但是大多数病人会在一年内复发。反复发作后倾向于多关节性,发作较严重,发作期较长,且伴随着发烧。但有些人也会不再发作。第四期:痛风石与慢性痛风关节炎
罹患痛风石与慢性痛风关节炎的病人较为慢性,在体内会有尿酸结晶沉积在软骨、滑液膜、及软组织中,形成痛风石,而且血中的尿酸浓度越高,患病的期间越久,则可能会沉积越多的痛风石,有时会影响血管与肾,造成严重肾功能衰竭,使肾病越严重,并造成不易排泄尿酸的恶性循环,令痛风石的沉积也就越多。预防措施一、控制体重,预防肥胖。控制体重要以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为主。二、饮食上要少食动物内脏、鱼类和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应大量饮水,每日mL以上,多食发面食品、放碱的粥和根茎类蔬菜。三、防止高血脂,高血脂会影响尿酸排泄而导致痛风。平时要注意控制饮食,吃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四、注意适当休息,不要剧烈活动,避免劳累、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五、合理用药、防止发生由药物引起的血尿酸增高。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利尿剂、青霉素、抗结核药等可能引起血尿酸升高,应定期检测血尿酸以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六、控制吸烟、喝酒,不酗酒,尤其注意禁喝啤酒。携手楚枚轩增值无限
梦想的延伸
就从动动手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