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机型和慢性之分,其中,儿童多为急性ITP患者,部分患者治疗后也会转为慢性ITP;而慢性ITP患者多为成年人,以女性为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发病后常见如下表现:
1.病前1~6周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等。
2.突然起病,出血严重,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主,常见为皮肤、口腔粘膜、牙龈及眼结膜,鼻腔及外伤部位。胃肠道、泌尿道出血少见,偶见颅内出血。
3.皮肤见针点样出血点、瘀点,少数病例轻度肝脾肿大。
确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知以下几点: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以下5点中应具其中两点:
(1)强的松治疗有效;
(2)切脾治疗有效;
(3)PAIg增多;
(4)PAC3增多;
(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ITP血小板明显减少,通常小于20×10^9/L。慢性ITP多次化验血小板减少,多为(30~80)×10^9/L。
针对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要做的检查项目如下:
一、血象
1、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L以下。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L,常见巨大畸型的血小板。
3、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增大;
4、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改变显著;
5、血小板形态异常,可见大型血小板、颗粒减少和染色过深。
二、骨髓象。
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
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
三、免疫学检查。
四、其他
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血块收缩不佳,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51Cr或In标记血小板测定,其寿命缩短。
综上所述,怀疑血小板减少,患者需多次检查,明确血小板数值降低,同时,结合各项检查方式,明确具体的病情,不可急于治疗。
健康提示:如果您关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有疑问,可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