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纯红再障的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18-05-17/26567.html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纯红再障,可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纯红再障的诊断要点是血象及骨髓象红系明显减少,其他各项检查是为了与其他贫血鉴别。因病因不同而表现为异质性,其治疗应针对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确定方案。

哪些原因导致了纯红再障的发生?

各种因素,如病毒、胸腺瘤、药物、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红系祖细胞障碍而导致红系各个阶段细胞数量减少所致。部分患者为原发性,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一般认为本病是通过B淋巴细胞或/和T淋巴细胞异常免疫所致。B细胞通过产生自身抗体抗红细胞生成素(Epo)、Epo受体。

感染因素最常见是微小病毒B19,为一种DNA病毒,对BFU-E、CFU-E具有特异趋向性和高度亲和力,以红细胞糖苷脂(globoside)为受体,微小病毒B19侵入红系祖细胞后迅速增殖,诱导BFU-E及CFU-E呈“凋亡”样死亡。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情况下,如AIDS,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化疗后。也有报道EB病毒感染致PRCA。

异烟肼、氯霉素及α-甲基多巴等与PRCA发生相关的药物,能对BFU-E、CFU-E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当然没甲基多巴也可诱发产生的IgG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抑制红系造血。

临床上,纯红再障患者的症状表现:

常见贫血症状,如面苍、乏力、心悸、活动后气短等。长期严重贫血者易并发贫血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合并胸腺瘤,但仅物理体检不易发现,常由胸片或胸部CT发现。并发于其他疾病有原发病表现,如淋巴增殖性疾病有淋巴结、脾肿大等。

约10%~25%的DBA患者有家族史,其他多为散发性。1/3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数在新生儿或婴儿期即出现贫血,基本在出生后1年之内出现显著贫血,而白细胞、血小板正常。DBA常合并先天性体格发育畸形,拇指、上肢和颅面部畸形最常见,发育异常与Fanconi贫血类似,但略轻。病程后期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甚至全血细胞减少。

确诊纯红再障的条件:

贫血症状和体征,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骨髓红系增生不良,粒系统及巨核系统正常,一般可诊断该病。

DBA诊断主要依据以下标准:①婴儿期(小于2岁)即出现正细胞性(或大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②网织红细胞计数减低;③骨髓红系造血前体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span=""有核细胞的5%);④染色体脆性实验正常。

纯红再障是怎么治疗的?

严重贫血输注红细胞,评价体内铁负荷,注意除铁治疗。

停用可疑药物。胸腺瘤者应尽早切除胸腺,术后缓解率可达25%~50%。但是无胸腺瘤的PRCA不建议行胸腺切除术。微小病毒B19感染者及时抗病毒或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PRCA一线治疗药物,常用泼尼松,但持久者少。多数需维持治疗或因复发更换方案。环孢菌素单用或者联合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有50~80%左右疗效。细胞毒性免疫抑制治疗,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等因其毒副作用较大,应慎用。

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通过反馈性免疫调节效应,抑制B、T淋巴细胞功能,阻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免疫球蛋白也有抗感染作用,可用于微小病毒B19感染者。

是唯一能治愈DBA的方法,输血依赖的DBA应及早进行移植,首选HLA匹配同胞供体。虽然移植的成功率在不断提升,但患者发生排异或者是出现复发的几率还是比较高。

综上所述:纯红再障系骨髓红细胞系列选择性再生障碍所致一组少见的综合征。目前针对纯红再障的治疗,除以上方法,也可采用中西结合治疗体系,可使血红蛋白稳步上升,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医院以及适合自身病情的治疗方案,可进一步复制添加

有疑问?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beimeirongyuan.com/jfxpxyx/77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