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都不肯做手术了,我们奔着王主任来的,肺癌患者的病友群里都在说,即使肺癌转移也不是没救了,医院找王洪武,还能治、还能活。你们一定帮忙想想办法,他才42岁。”接诊时,徐先生爱人几乎哀求的向医生诉说着病情。眼看着徐先生侧卧在轮椅上仰着头,嘴唇青紫,胸口一起一伏,嘴巴大张着,再怎么用力吸气也好像被勒着胸缺氧了似的,空气吸不进去,喉部发出尖锐的喘鸣声。
在医生询问病史时,家属告诉医生,从5年前查出右肺中叶癌伴胸膜转移、纵隔转移,医院做了右肺中叶切除术,术后一次又一次放化疗(共28次),年又发现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半个月前,徐先生忽然喘憋严重,咯血,头晕目眩。医院做了胸部CT,影像学提示患者肿瘤压迫上腔静脉,气道狭窄。由于患者气喘症状不断加重,气道阻塞命悬一线,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可能。接诊医生立即安排他住院治疗,进行急诊气管镜介入手术,保证患者呼吸是当务之急!
王氏硬镜插入法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
王洪武立即组织科室医生进行病例讨论,徐先生是肺癌转移阻塞气道,属于恶性中心气道狭窄,早期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往往被忽视。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狭窄就会特别严重,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风险。考虑到患者肿瘤部位,性质和分期,王洪武决定分两步走,采取了“气管、血管联合介入治疗”,对气道内肿瘤进行硬质气管镜下支架置入术治疗,解决患者通气功能。待患者情况稳定后,再对肿瘤压迫到血管的部分进行血管支架置入术,使血流恢复通畅。硬质气管镜下置入支架,通俗来讲,就是在不开刀的情况把狭窄的气管扩张到趋于正常气道的大小。气管支架置入术是一项高风险、高难度的医疗技术,尤其是恶性肿瘤压迫气道狭窄的患者。动作轻了、慢了,支架无法通过狭窄或者卡在了狭窄部位,有可能造成患者窒息,手术失败。动作用力过猛,又很有可能造成气道损伤加重,术后并发症增多。传统的硬质镜插入至少需要10分钟,王洪武将插入法改良后,创新采用“王氏硬质镜插入法”,他提出“”的标准,5分钟麻醉好、5秒内插入硬质镜、术后5分钟拔管回病房,这就需要医生有过硬的内镜介入技术以及多科室团队协作的默契。
患者于全麻下经口插入硬镜,王洪武在直视下首先对气道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通过硬质镜下的活检钳直接钳取肿瘤,将气道内肿瘤病变清除后放置支架。整个过程技术精湛、一气呵成。手术顺利,管腔即时通畅,徐先生麻醉苏醒后,气喘症状完全消失,硬质镜置入支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第二天,介入科陈光立教授在导管室为徐先生做了上腔静脉支架置入术。陈光立将支架通过血管置入到被压扁的上腔静脉,撑开被肿瘤挤压的部分,形成一个稳定的血液通道,达到疏通上腔静脉的作用。治疗时间大概30分钟,术中出血仅几毫升,患者全程没有不适感。术后徐先生面部颈部浮肿逐渐减轻,也终于可以平卧入睡了。查房的时候他笑着说:“要不是你们,我早就没命了。现在能自在呼吸太好了。”
“海陆空”联合作战贯穿肺癌治疗全过程
治癌的路,从来不只一条。要想真正解决徐先生的问题,单一的治疗手段作用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采取多技术整合治疗方案。王洪武将肺脏介入医学体系比喻成“海、陆、空”联合。“海”指血管介入治疗;“陆”指内镜治疗;“空”指影像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治疗。结合患者情况,王洪武选择了陆路、海路两边走,“陆路”是徐先生的救急之路,硬质气管镜置入支架,快速有效的缓解了徐先生的气道阻塞,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为后续的治疗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要想解决患者恶性肿瘤侵犯导致血管阻塞造成的颅压增高、面颈部憋胀、呼吸苦难等等后续问题,这就需要通过血管“海路”进行上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海、陆、空”清晰的诊疗思路,对症治疗,灵活治疗。即使面对最棘手的肺癌,依然能够有条不紊的选择最适宜患者的治疗方式。生命是一呼一吸之间的事,晚期肿瘤常常会侵犯气管、血管,如不及时治疗患者可在数天内死亡。对于恶性肿瘤导致的中心气道狭窄,救治的核心,就是让患者能够畅快的呼吸,王洪武教授现已完成几万例的支气管镜(包括余例硬质气管镜)介入手术,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