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长迟缓,中医辩证食养牢记6条原则和

前言

生长迟缓影响儿童青少年期的体格和智力发育,出现体能下降、学习表现不佳等,严重时容易导致罹患腹泻、肺炎等疾病,增加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此外,还可能影响其成年后的身高,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降低劳动生产能力。

因此,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仍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一、怎么判断孩子是否生长迟缓?

生长迟缓是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身高标准参照值,反映了长期膳食营养失衡,是营养不良的一种类型。

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依据《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WS/T)判断,2~5岁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2个标准差,6~17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小于或等于相应年龄组、性别生长迟缓界值范围则判定为生长迟缓。

具体可参见下图:

二、中医对生长迟缓的辩证分型

中医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长期食欲不振、厌食、饮食积滞、节食等,造成脾胃运化失调,影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儿童生长迟缓常因“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全而未壮,因喂养不当、饮食失节、食欲不振、厌食、饮食积滞、挑食、偏食、节食等问题,易出现受纳、腐熟、精微化生转输等方面的异常。

脾胃和肾功能强弱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儿童青少年7种常见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如下:

1.脾胃气虚证:

乏力,食欲不振,食后易腹胀,头晕,易困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舌苔白,脉弱。

2.脾虚肺弱证:

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大便不成形,短气,易出汗,易感冒,舌淡,舌苔白,脉细弱。

3.脾虚湿困证:

食少,胃部胀满不适,大便不成形,嘴里发黏,身体沉重感,懒言少动,舌淡红,舌苔厚,脉濡。

4.脾胃虚寒证:

胃部经常感觉凉、有痛感,吃寒凉东西后更加明显,腹胀,呕吐,食少,大便不成形,或经常拉肚子,乏力,易出现身体消瘦,舌淡,舌苔白,脉虚缓。

5.脾胃阴虚证:

唇燥口干,易口渴,嘴里感觉没滋味,食欲差,饭量逐渐减少,大便干不容易排出,舌红,舌苔少,或没有舌苔,脉细数。

6.肾阳虚证:

身材瘦小,体寒,怕冷,手脚凉,夜尿频多,白天易没有精神,后背感觉凉,大便稀或经常拉肚子,舌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7.肾阴虚证:

身材瘦小,易疲乏无力,耳鸣,易口舌干燥,咽干,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舌红,舌苔少,脉细数。

三、食养原则和建议

(一)食物多样,满足生长发育需要。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应保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规律,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充足。

做到食物多样,每餐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大豆等食物中的3类及以上;每天食物种类达到12种以上,每周达到25种以上。

2~5岁儿童做到每天3次正餐和2次加餐;选择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或者加餐,如奶类、水果、蛋类和坚果,配以少量松软面点;每天饮奶~ml,饮水~ml。

6~17岁儿童青少年要合理安排三餐,吃好早餐;每天应摄入ml以上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

非疾病原因导致的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常涉及挑食、偏食等原因,日常配餐过程中要注重同类食物互换,丰富食物品种,如可用杂粮或薯类部分替代米或面,避免长期食用1种主食,畜肉与禽肉互换,鱼与虾互换,各种蛋类互换等;并注重蔬菜的颜色和品种搭配。

对于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在平衡膳食基础上,适当增加瘦肉、水产品、禽类、蛋类、大豆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每天食用奶及奶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可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吃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富含铁的食物,可在医师或营养指导人员的指导下补充铁剂来预防和纠正缺铁性贫血。

此外,日常膳食也要满足机体对锌、碘、维生素A、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等微量营养素的需求。

(二)因人因地因时食养,调理脾胃。

在上述平衡膳食原则的基础上,遵循中医食养原则。合理搭配食物,体现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的传统膳食结构特点。

以健脾增食为食养总则,根据不同症状,采取不同食养方法。注意食补不能太过,以防阻滞脾胃。出现兼证时,要在调理脾胃基础上兼顾他脏。

要因人制宜进行食养,针对不同证型,膳食中加入适宜的食药物质,丰富儿童青少年食谱,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要因地制宜进行食养,根据各地地理环境特点、饮食习惯和食物供应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

中医既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又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如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儿童青少年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调养原则。春天寒气渐退,阳气生发,应适当摄入辛温之物助阳气之生发,如葱、蒜、韭菜等。

夏季阳气外越而体内阳虚,应少食生冷。秋季干燥,应选择甘润养肺类食物,如雪梨、银耳。

冬季寒冷,在温补之余,应不忘养阴,可适当食用鸭肉、猪肉等。

(三)合理烹调,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的食物应新鲜、卫生,宜选择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健脾开胃的食物。

合理烹调,宜采用蒸、煮、炖、煨等烹饪方式,少用油炸、烧烤、腌渍等方式。儿童脾胃功能薄弱,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如偏食、过食、贪凉等,易导致儿童脾胃运化失调,气血不足,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出现消化不良、食积等情况。

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是脾胃运化功能良好的重要因素。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挑食偏食、不饥饱无常,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避免生冷、油腻、坚硬、不洁的食物,少吃高盐、高糖、高脂及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2~5岁儿童膳食少用调料,经常变换食物形状或质地、食物份量、烹调方式等,提高儿童食欲。

对于2~3岁幼儿,食物制作要适当细碎软烂,食用坚果类、整粒豆类食物时应避免呛入气管,不建议提供带碎骨、带刺、带核和带壳食物,避免进食意外。

鼓励儿童尝试新食物并给予表扬,提高其对食物的接受度。引导儿童自主、专心进食,保证进食时不看电视、玩玩具或做游戏,尽量固定进餐时间,营造温馨进餐环境。

6~17岁儿童青少年要做到不盲目节食、不暴饮暴食。禁止饮用含酒精饮品,少吃腌菜、辣条、糖果、蜜饯、人造奶油蛋糕、冰淇淋、肥肉等食物。

尽量在家就餐,建立进食兴趣,在外就餐也要注重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尤其要注意食物的新鲜卫生。

(四)开展营养教育,营造健康食物环境。

营养教育是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是营养改善的基础和核心。

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将营养健康和传统食养的知识及技能传授给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包括生长迟缓的原因、干预手段、不良影响等,逐步提高儿童青少年和家长的营养素养。家长和孩子一起设定营养目标,通过参与、言传身教等方式鼓励儿童青少年做到平衡膳食,不采用强制方式增加其食物摄入。

学校和托幼机构是营养教育的关键场所,应设置营养课程,每学期不少于2课时。传授食物营养、合理膳食、食品安全等知识,掌握食品标签、传统食养技能。

倡导以儿童青少年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教育的健康教育模式,组织设计营养均衡的食谱,提高知食、选食、品食和食养能力。鼓励社区提供营养支持性环境。通过讲座、入户示范、壁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beimeirongyuan.com/jfxpshl/1362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