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血液病的实验室诊断——贫血的实验室诊断
一、常见血液疾病的英文简称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terythro-poieticanemia,IDA)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memia,HA)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memia,MegA)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blasticleukemia,AML)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mylocyticleukemia,CML)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plasticsyndrome,MDS)
二、贫血的实验诊断
1.确定有无贫血
2.贫血的严重程度
3.贫血的原因
?红细胞形态检查:如红细胞大小、形状异常
?骨髓检查:增生程度、红细胞特征
三、贫血的血液学特征
1.贫血的分类
?根据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增生性贫血缺铁贫、溶贫、失血贫等增生不良性贫血
再障、纯红再障骨髓细胞成熟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铁粒幼贫、缺铁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根据贫血发病原因与机制分类
2.贫血的外周血象特征
3.贫血的骨髓象特征
4.贫血的实验诊断
(1)缺铁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1)原因
贮铁缺乏①骨髓铁染色外铁消失
②血清铁蛋白<14ug/L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符合贮铁缺乏诊断标准,并具备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①骨髓铁染色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0.15②全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umol/L
③转铁蛋白饱和度<0.15缺铁性贫血-2)诊断
①血象+骨髓象典型改变+明确的病因→确诊
②铁剂治疗有效→确诊
3)骨髓象与血象
骨髓象
①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②粒红比例减低。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出现核老浆幼现象③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细胞内铁<10%,甚至阴性血象
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②红细胞指数均低于正常③血片: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淡染区扩大④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偏高。经铁剂治疗7~12天后可出现高峰⑤WBC、PLT大致正常。钩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1)定义
MegA:是指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它原因引起的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一般有慢性贫血症状,黄疸,柠檬色面容。由于DNA合成↓→细胞停止于S和G2期,细胞内DNA含量增高,但不能达到倍增程度,致细胞增大而不能迅速分裂。
2)骨髓象与血象
骨髓象
①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减低
②幼RBC有巨幼变,以早幼红以下易见。出现幼核老浆现象(具有大、红、松的特征)③粒系相对减低,可见巨晚幼(直径可达30um)、巨杆状和中性粒细胞分叶多(较红系出现早)
④巨核细胞减少,可见巨型核和分叶过多的巨核细胞,但产板巨减低,产板功能差⑤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均增加
血象
①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fl)②RBC减低较Hb减低明显③血片:RBC大小不等,可见巨RBC及嗜多色性RBC、嗜碱点彩RBC、豪-周小体、卡-波环。④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但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以上超过5%,4叶超过25%),偶见巨杆状、环形杆状粒细胞⑤血小板正常或减低(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1)定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干细胞功能障碍及造血微环境损伤,造血红骨髓被脂肪组织代替,从而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反复发热和感染为主要特点,出血和感染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
2)骨髓象与血象
骨髓象
急性型(重型再障):
(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病程短,大多死于颅内出血和严重感染)
①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②粒、红和巨核细胞系均减低
③淋巴细胞(>65%)和非造血细胞增加慢性型(轻型再障):
(起病缓、病情轻,临床上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均较轻,病程可达10~20年,部分可临床治愈。)
①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减低②粒红系均可见,但以晚期为主③巨核细胞减低或无(<4个/片),非造血细胞增加血象
急性型:
六少一多(RBC、网织红、WBC、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PLT减少,LC增加)
①Hb30g/L(或进展快)
②WBC1×/L,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③中性粒绝对值0.5×/L
④PLT严重减少,常3×/L
⑤网织红0.5%(绝对值15×/L)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诊断
1)定义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儿童、青壮年和妇女的出血性疾病。本病以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为特征。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巨核细胞有成熟障碍。
2)诊断标准
①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
②脾不肿大或轻度肿大
③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④以下5项具有其中一项:泼尼松治疗有效;脾切除治疗有效;PAIg增多;PAC3增多;血小板寿命缩短
⑤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PLT>50×/L,轻微出血
?PLT:(10~50)×/L,较明显血肿
?PLT<10×/L,粘膜和内脏出血
3)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CML、MDS、MM的实验诊断
①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的诊断流程
②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WHO将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为四类:
?髓系肿瘤(myeloidneoplasms,MN)
?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AL)
?淋巴系肿瘤(lymphoidneoplasms)
?组织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肿瘤(histiocyticanddendriticcellneoplasms)
③WHO遵循以下分类原则
?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确定主要的分化细胞类型(predominantdifferentiatedcelltype)
?特殊病因学特点(specialetiologicalfeatures)
?主要的原发性细胞遗传学异常(mainprimarycytogeneticabnormalities)
?特殊临床特点(specialclinicalfeatures)
(5)慢粒(慢性髓系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1)慢粒(慢性髓系白血病)
?第一代靶向性治疗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
?第二代靶向性治疗药物:尼洛替尼、达沙替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甲磺酸伊马替尼有片剂和胶囊剂
?片剂:①进口的格列卫(Glivec,NovartisPharmaSchweizAG)②石药集团的诺利宁③江苏豪森的昕维
?胶囊:正大的格尼可
2)慢性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慢性髓系白血病BCR-ABL1阳性(CML)
?BCR/ABL(融合探针)t(9;22)
?肝脾肿大:肝脏中度肿大,常为巨脾
?WBC多×/L。
?按自然病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3)慢性髓系白血病(慢粒)CML骨髓象与血象
骨髓象
①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晚幼粒细胞粒系增生为主②红系受抑制,粒红比增高。E,B增高,巨核细胞早期增高③30%~40%患者出现骨纤④NAP明显减低为CML的特征之一血象
①WBC:显著增高(~)×/L。粒细胞常90%,有大量未成熟粒细胞出现,主要为中晚幼粒,形态大致正常,嗜酸及嗜碱性粒细胞(10%~20%)增高是CML的特征之一。NAP活性明显降低,淋巴和单核细胞受抑制。②RBC:常减低,可出现幼红细胞③PLT:疾病早期正常或增多,后期减少4)CML染色体及基因检查
80%~90%CML患者可见费城(Ph1)染色体t(9;22)(q34:q11),Ph1为CML的标志性染色体,且不因治疗而消失。9q34C-ABL易位至22q11形成特异性的BCR-ABL融合基因(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部分CML病例染色体检查可以为正常、复杂异常或没有9号与22号染色体易位的其他异常,但是这些病例中行FISH或融合基因检测。
(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实验诊断
1)定义
MDS(myelodyplasticsyndrome)源于造血干细胞水平损伤的克隆性疾病。
?疾病特征:骨髓无效造血、外周血中血细胞数量减少以及功能异常。
?约有50%MDS患者存在因干细胞损伤导致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30%的患者会最终进展为AML(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发病率:且老年男性多见。
2)5q-综合征
?常见于老年女性。
?多数为大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或正常,血小板正常或增多(与其他MDS不同)。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粒系、红系有或无病态造血。
?巨核细胞数量增加,核常不分叶,表现为单圆巨核细胞易见。
?染色体缺失区域中均含有5q31-5q33这一区带。
?5q-综合征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期可以近10年,很少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7)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实验诊断
1)定义
MM(multiplemyeloma):骨髓内出现大量骨髓瘤细胞并广泛浸润,分泌大量M蛋白(monoclonalprotein),自然病程1~4年。
2)骨髓象及血象特征
3)MM常见的症状
“CRAB”即C:高钙血症(calciumelevated);R:肾脏损害(renalfailure);A:贫血(anemia);B:溶骨性破坏(bonelesions)
4)骨髓象
①瘤细胞核圆,有1~2核仁,可见双核或多核骨髓瘤细胞
②胞浆中可见大量空泡/嗜酸球状包涵体(Russel小体)
(8)急性白血病的实验诊断
1)白血病(leukemia):
?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
?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
?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它器官、组织中无控制地增生和广泛浸润,并进入外周血液中。
?四大临床特征:发热、贫血、出血、细胞浸润
?按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发病率:急性白血病约为慢性白血病的4倍。急粒和急单成人较多见,急淋儿童多见,慢性髓细胞白血病20~50岁成人多见。
2)白血病骨髓象及血象特征
3)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MIC分型的临床意义
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①儿童和青壮年多见,预后较好。
②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骨及关节压痛明显。
③易并发脑白血病,睾丸白血病及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也高。
④WBC计数增高,以原幼淋为主(血片10%,骨髓50%~90%,篮细胞易见),Hb、PLT减低。
⑤无Auer小体,POX阴性,NAP增高,PAS阳性(20%~80%原淋巴细胞阳性)
?B-ALL占ALL的80%~85%,细胞遗传学预后较好的有超二倍体(51~56条)和t(12;21),预后不良有t(9,22),t(4,11)。
?T-ALL占ALL的15%。细胞遗传学主要涉及T细胞受体(TCR)重排。
5)WHO是根据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和临床特点来综合分类,WHO与FAB分类的显著不同点:
①诊断AML时FAB要求骨髓原始细胞数≥30%,而WHO则为原始细胞数≥20%。
②伴有特殊染色体类型AML如t(15;17);t(8;21);inv(16)和t(16;16)等。诊断时除单独列出外,BM(骨髓)原始细胞可20%。
③由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MPD(骨髓增殖性疾病)转化而来及治疗相关性的AML(treatmentrelatedAML)单独列出。
④免疫表型需用单克隆抗体,常用的特异单抗有:造血干/组细胞为CD34、HLA-DR;粒细胞为MPO、CD13、CD15、CD、CD33;单核细胞为CD14等。
⑤增加了AML新的病谱。
6)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1和M2
?M1(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中原粒≥90%(NEC),易见Auer小体;早幼粒很少,中幼粒以下不见或罕见
?M2(急性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a:原粒30%~89%,单核<20%,早幼粒以下>10%。
M2b:原粒及早幼粒增多,有核仁的中幼粒≥30%。
7)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cutepromyeloblasticleukemia,APL)
?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增生为主(>30%),易见Auer小体,可多条呈柴捆样排列。
8)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
?M4a:原粒、早幼粒增生为主,单核细胞>20%
?M4b:原单、幼单增生为主,原、早幼粒>20%
?M4c:具粒系和单系特征的原始细胞>30%
?M4E0:除上述特点外,有5%~30%颗粒粗大而圆、着色较深的嗜酸性粒细胞。
9)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M5a(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单核细胞≥80%
?M5b(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幼单30%,但原单80%
10)急性红白血病M6
?红血病期:幼红细胞异常增生﹥80%,常有类巨幼变。
?红白血病期:红白系同时异常增生;红系≥50%;原粒细胞≥30%。
?白血病期:由红白血病转变为急粒、急粒-单、急单。
?M6与巨幼贫:前者幼红细胞PAS强阳性;后者幼红细胞PAS阴性/阳性
11)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外周血有原巨(小巨核)
?骨髓中原、幼巨≥30%
?原巨有电镜或单抗证实
?骨髓细胞少易干抽且活检原幼巨增多,网状纤维增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